欢迎来到浦东志愿者家园!

用户登录| 用户注册

内容下一篇><返回><上一篇

2013年度浦东新区十佳志愿者张宇——为你唱首“特殊曲”
来源:    编辑:志愿者家园网    发布时间:2014-08-20
 

见到张宇灿烂的笑脸,听到她爽朗的笑声是在她工作的浦东新区特殊教育学校那间充满女儿味的办公室里。这时,窗外寒潮肆虐,而她阳光般的笑容让我顿时有种暖心的感觉,在这严冬季节,这笑意尤为可贵。于是,我们品着醇厚的乌龙,谈生活,谈学生,谈她在特殊教育岗位上的许多感受……

张宇告诉我,她在上师大读大学三年级时就来浦东新区特殊教育学校做志愿者了,毕业后,她成为了这所学校的一名老师。做一名合格的特殊教育工作者一直是她向往并愿意为之奉献一生的事业,对她而言,这份职业不仅是一份荣耀和光环,更是一种责任和坚守。

不知为什么,和张宇交谈,我时常会思想开小差——所谓特殊教育,顾名思义,它的不一般就在于“特殊”二字,在我看来,那是身与心的劳累,智和力的交融才能完成的工作,从这个意义展开,这位1984年出生的“80后”能在这个岗位上一站就是8年,的确让人刮目相看。连她上师大的老师每次跟她通话,第一句话就问:“张宇,你还在特殊学校啊?”老师不太相信这个在校园内开朗乐观的小精灵居然这么多年还死心塌地、滋滋有味地坚守在岗位上。

张宇的幸福感洋溢在脸上,我们交谈时,她的笑容感染了我,在她的叙述中,我和她一起感叹、感怀而又感悟。我发现,哪怕这些年里张宇经历过有艰难有苦涩,但更多收获的是自信,是成熟,是成功的满足和喜悦。如今,张宇肩挑重担,已是特殊教育战线上的中坚力量了,但她依旧如第一天站在课堂上一样,生机勃勃、神采奕奕地向她的学生们传递着阳光和希望。那一刻,我有种深深的感动,或则说更为特殊学校的学生们有张宇这样老师而庆幸。

请让我了解你

说起来,张宇第一次深切地感受听障人的不便还是在她高中的时候。那天,她和同学去吃早点,坐在她们对面的是2个跟她们一般大的听障女孩。正常人都知道,一两生煎4只,她们伸出手指,做了个“4”的动作。“4”是4只生煎,还是4两生煎呢?因为交流困难,营业员问了半天还是不知所以然。不一会儿,416只生煎送到她俩面前。

2个女孩子看着面前的一大堆生煎馒头,吃又吃不下,退又不能退,两人面面相觑。张宇和同学知道营业员显然误会了那个“4”字,可张宇也不懂如何与聋哑人交流啊,于是,她拿出纸和笔,一句一句地跟她们解释,同学二人还帮她们解决了多余的生煎……

连张宇自己都没想到,或许就是在那个早点铺子里,她已经萌发了想要了解并理解聋哑人的愿望,不过,少女时的她想法朦胧而又含糊,在她大学三年级时,一个具体化的实践机会向她招手了。

大学三年级,上师大的学生纷纷到各类学校去实习了。去哪里实习呢?张宇一时还有点拿不定主意,她唯一的想法是希望能去一个有挑战性的学校,她想,踏入社会实践第一步,怎么着也应该学点与课堂里不一样的知识吧。

也就在这时,她的视线落在了已经从浦东新区特殊教育学校退休的舅舅身上。这让她想起了几年前邂逅相遇的2位聋哑姑娘,似乎冥冥之中结下的缘,张宇希望在教育战线上迈出的第一步是向特殊学生靠拢。

那年暑假,张宇很忙,她报名就读“东方手语学校”,从初级班读到中级直至拿到高级证书;她还在浦东特殊教育学校里拜学生为师,边学边用,边用边学。她觉得跟学生在一起既能沟通相互情感,更能使自己的手语水平突飞猛进。张宇徜徉在这个无声的环境中,感受的却是学生们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她感到了踏实和温馨。

这天,特殊学校将和日本“福利之翼”代表团共同举办一次友好活动,校长希望小张能承担起这次活动的主持人。说是当主持人,却让张宇的内心掀起了从未有过的波澜。当她看到那些无法听到声音的聋声学生居然可以打出不同节拍的鼓点,时而轻柔温婉,时而波澜壮阔。这样的打鼓难度正常人尚且不容易训练有素,更不用说这些聋声孩子了。那一刻,她有种强烈的为他们奉献的愿望,她看到这些残疾孩子虽然残,但他们不废!一旦激发出他们的潜能,必然是社会有用的栋梁。而这个开发就需要一批立志为之奋斗的教育工作者们。张宇决心成为他们中的一员,为特殊教育添砖加瓦!

毕业前夕,张宇放弃了去区重点中学做老师的选择,放弃了直升研究生的选择,她选择去了浦东新区特殊教育学校。前路漫漫,她不知道自己将要面对些什么,但这是这位年轻姑娘做出的人生选择,她准备好了,有信心和决心谱写一首用心创作的特殊之曲,唱进残疾孩子的心里。与此同时,张宇通过努力获得了手语翻译员的国家职业资格认证,而她那篇题为《听障学生创造力实践研究》的毕业论文获得了优秀毕业生论文的荣誉。

孩子们的小妈妈

张宇走进浦东新区特殊教育学校接手的第一个班级是聋声一年级。初次带一个无法用语言交流的班级,她好不适应,好在她有“师傅”腾老师扶助。腾老师是位有着30多年特殊教育经验的退休反聘老师。用张宇的话来说,一老一少负责带这个班,腾老师负责上课,她负责锁门。

上课还要锁门?确有其事!听张宇说,听障孩子跟许多其它残疾儿童差不多,在入学前,他们大都是从没进过幼儿园的“野孩子”,要他们一下子进课堂,还要端端正正地坐在那里学文化知识和养成守规矩的好习惯,实在有点勉为其难。再加上残疾孩子天生敏感,如今要他们离开从小依恋的父母长辈,独自睡在学校宿舍里,孩子们便以为父母亲抛弃他们了,内心的惶恐会表现在行动上,于是,上课时不好好听讲,睡觉时不好好闭眼,只要老师一个不注意就想逃出校园去找爸爸和妈妈。

那时候,张宇白天是孩子们的老师,晚上则是大家共同的小妈妈。张宇和他们一起睡在学校,孩子们记住了那个轻轻抚慰他们入睡的就是张老师。渐渐地,他们不再害怕被亲人“抛弃”,因为他们有困难老师会帮助解决,哪怕有谁生病发烧了,身边也必定有张老师无微不至的照顾。孩子们对张宇的依赖一天天地增长,那些亲昵的小动作或是一个甜甜的笑意就是孩子们打心眼里接纳张宇的表示。对张宇来说,还有什么比这更让她欣慰的呢?每到这时,她觉得所有的疲惫都消失殆尽了。

关心孩子们一路走来的成长之路很重要,然而,他们家庭的状态也丝毫不能忽视。每个特殊学生都有个特殊家庭,家庭环境的好坏对孩子的心理影响至关重要。

张宇至今仍清晰地记得2007年开学第一天的情景。那天是学生们报到的日子,有一家父母亲领着读三年级的儿子来办理入学手续。像这样父母送孩子来上学的情况再正常不过了,可不知为什么,张宇的脑海中却出现了一个又一个的问号——她见这位父亲的上衣和裤脚上沾了不少泥土,脏兮兮的,浑身上下还散发出浓烈的酒味,他身边的妻子憔悴而又苍老,满脸愁云。

按理说,特殊学校的家长不少都是外来务工人员,他们的家庭并不富裕,穿着朴素无须大惊小怪。可直觉告诉张宇这对学生家长和别的家长有点不一样,他们似乎在隐藏着什么。

心事重重的妈妈为儿子忙碌地办理手续,父亲却像个没事人一样,冷漠地靠在教室外的墙面上,不一会儿,他连站都站不住了,一屁股蹲坐在地上。这时,妈妈办完手续,要和儿子告别了,孩子忍不住地抱紧妈妈一个劲儿地哭泣,怎么也不肯放妈妈走,这情景仿佛生离死别一般。张宇的脑海中又生出一个问号,她费了好大的劲才使伤心的孩子平静下来。

从此,张宇留意着这个学生以及他的家长,她发现每周来接送孩子的都是无精打采的妈妈,而每一次母子见面又都要大哭一场,分别时更如同诀别般地伤感和痛苦。张宇有意识接近孩子的妈妈,这才从她断断续续的话语中得知这对夫妻共生有4个孩子,却有3个是聋哑人。这让父母心灰意冷,父亲喝酒越来越多,哪怕他们拼命打工,家里条件也是越来越差……

那天是周二,妈妈又来学校看儿子了。张宇觉得奇怪,周一才刚送孩子来的学校,怎么才隔一天又过来了。张宇关切地问母亲:“家里有什么事吗?以后对儿子有什么不放心的事,打个电话给我就行,我会告诉你的。”

妈妈似乎在竭力掩饰着什么,连连说:“没事,没事,我给儿子送点东西来。”

张宇不放心,又说:“我虽然是老师,但你的大女儿跟我年纪差不多,以后你就把我当女儿看待吧,有什么放不下的事跟我说说,多个人说说心里话,也多个主意,你说是吧。”

也许是张宇贴心的话语触动了母亲心底的柔情,她盯住张宇好半天,终于“哇”地大哭起来。原来,丈夫因为心情不好,没日没夜地喝酒,喝醉了就劈头盖脸地打她。父亲经常性的家暴,儿子看在眼里,他心痛妈妈遭到虐待,却没有力气阻止父亲,所以,每次离别妈妈都让他特别地不舍,担心再也见不到疼爱他的妈妈了。为了摆脱家庭的磨难,母亲的脑海里总有轻生的念头,她曾经喝过农药,却被救回来了。昨天回家后,丈夫又无缘无故地打到她吐血,她觉得自己活一天就要重复这种苦日子,永远没个出头日,于是,决定到学校再看儿子一眼,然后跳河自杀!

母亲对着张宇吐完了苦水,心情放松些了,在张宇的一再宽慰之下,她答应为了残疾的儿女们咬牙面对生活。但是,张宇既放心,又不放心。放心的是在她的“密切关注”下挽救了一条生命,她很庆幸!可不放心的是她知道自己的生活阅历浅薄,还没有能力去说动长一辈人,她担心那位妈妈想不开时还会有轻生的念头。

张宇决定去求助有调解经验的妈妈做做这对夫妻的思想工作,爽直的张妈妈对女儿说:“没问题,你请他们来,我跟他们谈谈。”

在张宇家里,父亲第一次在妻子和张妈妈面前倒出了苦水。他说因为超生,他们在老家的房子已被抵押了,也就是说即便全家人想回家乡也是没有安身之处了;他还说,因为一家生出那么些残疾儿,不仅乡邻们看不起,连他们的父母兄弟对这一家也是避之不及。他看不到希望,只能以酒解愁,可是,酒精不仅没能帮他解忧,反而伤害了妻儿……

那个周日,这对夫妻在张妈妈面前敞开了心肺,他们把所有的委曲,所有的困惑,所有的不安一股脑儿地倒了出来。张宇说,她妈妈和这对同龄夫妻毕竟有更多的共同语言,她跟他们究竟说了些什么,她没听见,因为她在自己的房间里为孩子补课。但是,从此以后她明显地感觉到孩子的愁容渐渐淡去了,他还参加了学校的兴趣班。让张宇十分高兴的是他的动手能力特别强,制作扎染布和刻板画等等的手工艺活都做得相当出色。

职业变事业

目前,张宇除了教学,她还是学校的大队辅导员,每天有做不完的工作。然而,她真切地感受到为特殊人群的服务是永无止境的,既然选择了特殊教育这个课题,她就要最大化地为他们服务。

当学校党支部要组织一支“手舞心语”志愿者队伍时,张宇第一个报了名。这支手语翻译队伍要承担起社会各界在大型活动中进行同声手语翻译,有时还有特殊的服务,比如去警局为患有听障的犯罪嫌疑人做审讯翻译,或者去检察院为听障罪犯做庭审翻译……虽然这些事情占用了张宇大部分的业余时间,但她乐此不疲,她觉得每一次活动都是一次社会实践,无偿奉献有时收获的是心灵的满足和感动。

张宇告诉我,她主持过一对听障青年的婚礼。在翻译新人的恋爱经历时,她明显感觉到他们的相爱要比正常人来得艰辛。然而,他们在爱情征程上表现出的是坚忍不拔,同时更珍惜来之不易的结果。那次,在新郎用手语向新娘表白时,主持人张宇眼眶湿了,因为她看到新郎在“说”:“虽然我无法听见你的声音,但是我感谢上苍能让我看得到你,摸得到你,我们有家了。”当张宇译完这句话时,全场来宾静默了,张宇能感受到来宾们和她有着同样的感动。一对新人由衷的幸福感传递着情真意切,如阳光般照耀着人们的心田……

如果要问张宇在浦东新区特殊教育学校的这些年里最大的梦想是什么,她会不假思索地回答:让我们的残疾学生学到有操作性的技能。这样,当他们离开学校后,可以靠自己的双手在学校为他们搭建的平台上有所收获,靠技能养活自己。

其实,这是特殊教育学校有的放矢的计划,他们一直在创造条件致力于实施。2012年,中华艺术宫里的“儿童美术馆”里,就收藏了他们学校的16幅版画,是上海市学校中收藏最多的。与此同时,互动区里展示的模板全部出自他们学校学生的制作。

的确,走进浦东新区特殊教育学校如同走进了一个五彩的世界。墙壁、楼道、教室,上面错落有致地张贴着学生们制作的各式手工艺品,或许,吸引我的是它们的色彩,恍若在阳光的照耀下那么温暖与激昂。我跟着张宇走进学校的艺术教室,猜我看到了什么?整个教室里摆满了孩子们亲手制作的工艺品。它们中有小巧玲珑的软陶挂件,有各种花式的扎染布,有五颜六色的手工肥皂,有憨态可掬的袜子娃娃,有火一般鲜艳的丝袜花……这些工艺品品种不一,大小不一,难易不一,但我分明看到了孩子们在制作成功的那一瞬间充满的欢欣与鼓舞。

我以为,特殊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学习制作,就仿佛是征程路途中的探寻者,自我而又自信……

张宇一一介绍着学生们的作品,在她的眼里,它们中的每一件作品都是稀世珍宝,因为,特殊学生付出的每一个努力都远比正常人要辛苦,要艰难。唯其艰辛才懂得获得的点滴。

那一刻,我有种深深的感动,我似乎找到了张宇在特殊教育学校为什么始终洋溢着灿烂笑容的答案。

是的,每个人都有梦,每个人也都在追梦。张宇的梦缘于她对特殊学生的爱——她正在用全身心的爱为学生们高歌一首特殊之曲。

沪公网安备 31011502020091号

沪ICP备11043936号-3

© 2001-2024 版权所有 上海浦东新区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 上海市浦东新区志愿者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