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浦东志愿者家园!

用户登录| 用户注册

内容下一篇><返回><上一篇

田畴里走出的“山歌王” ——2016年度浦东新区十佳志愿者奚保国
来源:    编辑:志愿者家园网    发布时间:2017-03-13

提起奚保国的大名,在浦东新区,乃至上海山歌界,真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是咯!他不仅山歌唱得好,带领的合唱团又在市、区的赛歌会上获奖连连,而且还是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的传承人。俗话讲: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提起奚保国的山歌经历,还真是源远流长。

张江镇:奚保国的山歌沃土

1941 年的初冬,当奚保国在一地田畴的张江镇江东村一户大宅里呱呱落地、向这个世界宣示的第一声啼鸣,就异于常人:既响亮又动听,这让父亲欣喜不已。是咯!身为上海浦东张江镇有名的中医医师,奚楚金在给病家“望、闻、问、切”、开方配药之余,吹、拉、弹、唱都得心应手,是个通晓音律的“音乐人”。如今,他从儿子宏亮的声音中断定,奚氏又有了续接音乐缘的好苗子。那年,正值抗日战争,父亲就给新生儿取名“报国”,寓意尽忠报国(抗美援朝时,改为“保国”)。


“昂昂咾,宝贝咾,伲宝宝要咕咕(睡觉)咾;小花猫,勿要叫,伲宝宝要困觉。”“地朗灯、天朗灯,麻皮绳、挂油瓶;阿奶嘞啦做塌饼,大大叫我吃点心,起油镬(锅)、呖呖辣,煎个塌饼好吃煞;隔壁囡囡馋佬坯,拨伊两只嗒格嗒……”婴幼时,奚保国就在母亲张彩华的声声童谣中香甜入睡。及至少年,《穷人四季山歌》《十二月花名》等浦东山歌,就让他熟稔了农家人一年四季的日常生活及传统习俗。奚保国是幸运的:在他生长的江东村,就是一个具有唱山歌传统的一方沃土。不论是下田插秧、踏水车,还是闲时在打谷场、居家小院,唱山歌就是种田人最好的文化生活。就拿奚保国来说,非但母亲是个唱山歌的好手,就连舅妈、外婆,都爱唱山歌,及至女儿也是一把唱山歌的好手。那时,每年的立春,江东村的农田阡陌间就响起了“爷娘养伲好兄弟,巴巴结结田来种;黄牛水牛赅(买)不起,人当黄牛盘水龙……”的《踏车山歌》;到了芒种的莳秧季节,江东村又漾起了阵阵《莳秧山歌》。让奚保国了解了庄稼人在辛苦的劳作中,达观而开朗的心胸。及至到了秋收后,那“我伲全是格种田人呀哈,一年四季手脚勤;忙忙碌碌辛辛苦苦有收成啊,逢熟吃熟真开心呀啊……”《逢熟吃熟真开心》及《打大麦》等山歌声,又让他体会了此时种田人欣慰的心声。那一支《十只台子》的浦东老山歌,尤为奚保国钦佩,从“头一只台子么四铁里格方,岳飞么枪挑小染王”,直唱到十只台子的“孙悟空领路前头走,山中打尽妖怪精”,充分表达了这些看似土头土脑、识字不多的种田人非但对《三国演义》《岳飞传》《水浒传》《封神演义》《西游记》这些经典名著,熟若掌纹,就连《西厢记》、朱买臣马前泼水、落难公子吕蒙正等一些民间传说也是轻车熟路;况且还能串连起来编成朗朗上口、种田人喜闻乐见的山歌。这还不算!江东村,以及地区的乡民们,不论是春播在水田里插秧唱起的《对答山歌》,还是在打谷场劳作,尤其是在休闲时,庄稼人聚在一起唱几曲大家耳熟能详的山歌,或为鼓劲、解乏,或为娱乐,无不展现了种田人乐观的生活情趣。这些既好听,又好唱的山歌调调就成了他在这个世上最原始的音乐启蒙。渐渐地,他就喜爱上了这些来自田头、农家的山歌。可以说,张江镇,乃至浦东大地的民间歌谣是奚保国日后成为“山歌王”的一方山歌沃土。


奚保国的山歌之所以具有特色,那是除了有一条好嗓子外,他还幸运地遇见了两位声乐老师。在张江小学上幼稚班(相等于现今的幼儿园)时,奚保国就显示出他的歌唱才华。苏三元、周香雪两位老师既惊喜这位小学生有条好嗓子,又为他浓郁的乡土发声而可惜。为了这个可造之材,两位老师就给他开“小灶”,专门对他的吐字、发声进行纠正。周老师是位唱花腔的女高音,她从美声唱法入手,在练声、运气中,以她独有的方法,给奚保国打下了一名具有男高音特质扎实的声乐基础。从此,奚保国脱颖而出,成为既能唱土得掉渣的浦东山歌又能高亢地吟唱西洋歌曲的一把好手。其中,令他自豪的是,在达义中学(今唐镇中学)文娱会上,他歌唱的《莫斯科,北京》《三套车》等俄罗斯民歌,令全校师生为之倾倒,众口铄金之下,他遂得了“唱歌大王”的美誉。

1957 年,初中毕业的奚保国响应国家号召,毅然回江东村当农民。那时,他才 17 岁。他在耕、播、犁、割之余,不忘学习文化知识,给自己“充电”。为此,他除了买书,还订阅一些杂志,丰富学养。其中,《广播歌选》《上海歌声》更是他关注上海音乐动态的好伙伴。自幼就喜爱哼唱山歌的奚保国,在做好田间农活的同时,没有忘记收集、学唱浦东老山歌。是金子总会发光! 1960 年,经过层层选拔,奚保国代表川沙队参加了上海市歌咏比赛。这是奚保国第一次登台亮相。透过帷幕,看着台下密密麻麻的观众和德高望重的评委,奚保国说:我心里蛮紧张,但更懂得养兵千日,用兵一时的道理。他暗自鼓励:“保国,侬一定‘来三’(行)!”果然,第一次参赛,他就得了“第一男高音”的赞誉。直到1963 年,奚保国就无可争议地成为县文化馆参加市群艺馆主办的几届“上海市群众文艺交流演出”铁定的领唱人。从此,奚保国就成为登上市、区群众文艺舞台的一颗新星。


浦东山歌,曾经的忧愁,而今的欢乐。

“文革”期间,上海的山歌也中止了演唱。这让奚保国心犹不甘。在他的认知里:山歌,作为人们生活情趣的一种样式,产生于上古的大禹时期,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已成为劳动人民喜闻乐见、代代传唱的歌谣,可以说是中国诗歌的源头。奚保国钟爱的浦东山歌之志一直没有泯灭。他将多少年来采访、学习得来的浦东山歌在心里默默地吟唱。他盼望有朝一日可以像从前一样自由而大声地唱山歌!在不能自由吟唱山歌的岁月里,奚保国通过自由恋爱却收获了爱情:与懂其心志,当然也是山歌友,青梅竹马的龚氏姑娘喜结良缘。

粉碎“四人帮”,迎来改革开放的大好时光。浦东这片热土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使浦东山歌迎来了生机。2004 年,张江镇“老龄办”组建“江枫合唱团”时,特地请奚保国来当团长。在招募队员时,嗬!一下子就来了几百名应试者。他们中有退休教师、“新上海人”,更有种田人。奚保兴奋得连觉都睡不着。是啊!他觉得浦东山歌的春天到了。从此,他就可以在这个平台上为接续、发掘浦东山歌,培养新一代“山歌人”,大显身手咯!

良好的愿望,并不一定会带来良好的结果:2005 年,浦东老龄委举办合唱比赛。镇老龄办问他有没有信心。奚保国轻松地说:没有问题。因为在他看来,不就是排几行队,唱唱歌嘛;莫说区里举办的赛歌会,老底子市里的大赛他也是经常参加,还得过奖。正赛的那天,来自新区几十支的合唱队聚集一堂一展歌喉。没料想,比赛结果:张江镇合唱团名列倒数第二名。“塌台啊,塌台!”奚保国觉得名声大跌,无地自容,更对不起张江镇党委、镇政府及“老龄办”的信任。


是就此跌倒不起,解散合唱团?不行!之所以要组建中老年合唱团,那是镇党政领导抓好地区精神文明建设、丰富群众业余文化生活的一大举措,也是让中老年人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建设和谐社会的途径之一。想过去,尤其是在浦东的一些乡村里,人们因为业余文化生活贫乏,除了喝酒、嘎讪湖讲“黄段子”,就是搓麻将、打牌;有的,甚至还沉缅于赌博。之所以让他当合唱团团长,那是镇领导寄予了希望,也是使命:丰富农村中老年人的业余文化生活,为地区精神文明建设作出应有贡献的。于是,奚保国就自编教材,从纠正发声、咬字,到台风,一步一步地辅导、训练,使合唱团走上了正轨。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两年的训练,在 2007 年浦东新区“老龄办”举办的“新区合唱节”上,奚保国带领他的团队荣获了二等奖!更让他欣慰的是:在静安文化中心举办的“上海市社区教育合唱比赛”上,张江镇江枫合唱团问鼎大赛的“金奖”!

他的使命:保护、传承、光大浦东山歌

上海浦东一直是山歌的主阵地,历年来产生了诸如《网船阿姐》《长工苦》以及《六样机》《社员挑河泥》等脍炙人口、又为群众喜闻乐听的山歌。作为当年受上海人民广播电台之邀去唱录山歌的人,奚保国至今想来,味如甘饴。然而现实生活中发生的变化也让他唏嘘不已。是啊!这些年来,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唱歌的人也多了起来。但是,流行的是港台歌曲,而扎根在这片土地上的、与浦东人有着血脉相连的山歌却淡出了人们的业余文化生活,且越来越被遗忘。尤其是青年一代中,几乎无人知道在浦东一地还有山歌,就连一些老年人记忆中的浦东山歌也逐渐淡薄了。

奚保国立志要把行将湮灭的浦东山歌传承下去,让世世代代的浦东百姓知晓本土民俗文化园地中的这朵艳丽的奇葩。进入新世纪,在“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感召下,奚保国决心要为传承浦东山歌做点事,让“山歌之乡”重新唱响浦东山歌。他的这一想法得到了张江镇党委、镇政府的支持。说到这件事,奚保国的神情为之一振,说:“我虽已年过七旬,但耳聪目明精神爽,是能够胜任的。”这几年,他走村串乡,拜访老人与歌手,收集整理出一百多首老、新山歌,编写的《浦东山歌》被新区教育学院列入《浦东新区教育丛书》;沔北社区成立了“沔北山歌传承基地”,成立了“沔北山歌队”;在新区社区学院的帮助下编辑制作了《浅说浦东山歌》《赏析浦东山歌十二月花名》两集微课程视频。奚保国深切地认识到:传承浦东山歌要从娃娃抓起。2013 年,他和“东方江韵幼儿园”周密园长组建了“小小山歌队”,学唱浦东山歌。奚保国说:暑假是普及山歌的好辰光。每到此时,他就举办小学生暑期山歌兴趣班,教唱《浦东儿歌》。


说起与浦东新区的一些文化界人士共同编创的大型东山歌音舞组合《张江之韵》,奚保国更是兴奋不已。尽管年过七旬,但每有排练,他总是到场观看、指导;回到家里,还边看录像、边做修改,有时在吃饭时想起一好词,都会放下碗筷。这一切,知他懂他的老伴不忍心打断他。因为她知道:老头子正在做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功夫不负有志人:2013 9 月,“浦东山歌”被列入《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身为张江镇人民政府文化发展咨询专家的奚保国也被评为“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今年 76 岁的奚保国,当过农民种过地,当过大队养兔场场长、大队工业助理,主抓过服装厂、玻璃钢厂、纤纺厂,还担任过川沙县文化馆沪剧团副团长、副导演,可谓头衔众多。可是他说:“我顶顶在意的是,能成为浦东山歌的传承人。”

◇文 / 胡根喜(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

沪公网安备 31011502020091号

沪ICP备11043936号-3

© 2001-2024 版权所有 上海浦东新区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 上海市浦东新区志愿者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