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浦东志愿者家园!

用户登录| 用户注册

内容下一篇><返回><上一篇

东明好人:杜彪武 ——2016年浦东新区十佳志愿者杜彪武
来源:    编辑:志愿者家园网    发布时间:2017-03-14

杜彪武的名字很威武,可相貌却和名字大相径庭:是个瘦弱斯文的小老头。按理儿,杜彪武今年七十有二,应该在家安享晚年了,可是,他却是一周七天忙忙碌碌地整天不着家:忙什么呢 ? 原来,从他 60 岁退休回上海后,老杜就加入了东明街道社区党员志愿者队伍。掰着手指替他算笔账,这 10 年中,他参加的志愿者服务一个接一个——他是街道党建中心的党员讲师团成员,他是老年协会的会长,他是安居苑小区“客堂间”的“掌柜”,他是街道科普协会的志愿者,他是社区文化进学区的义务老师……


我们都知道,做志愿者是奉献,是助人,是不求回报。一个人如果志愿服务一两年容易,坚持个三四年么,咬着牙也挺过去了,然而,杜彪武一做就是十年,而且根本没有停下脚步的打算。他说,只要身体允许,他会把志愿者的工作进行到底。

杜彪武说这句话时眼睛里透出的是真诚。倘若不是一种境界,一种付出比收获更愉快的境界,很少会有人在既不拿薪水,又没有补贴的情况下开开心心地做个快乐的志愿者。难怪东明人记住了这位像根火柴似的散发出光和热的杜彪武,2015年,杜彪武被东明路街道授予了“东明好人”的称号。

一个众望所归的称号。

说起杜彪武如何会成为一名志愿者的 ? 纯粹是机缘巧合。

老杜是地道的上海人,可他却在高中毕业后远赴新疆建设兵团,从此在新疆扎根了整整 41 年。在异地它乡的那些年里,他种过树,开过渠,修过路,最终当上了一名厂校教师。直到 60 岁退休才算叶落归根,回到了需要照顾的老母亲身边,回到了故土做一回真正的上海人。

回上海后,作为共产党员的他去居住的安居苑居委会党支部报到。书记在看他的登记表格时突然说道:“你是退休老师 ? 东明街道正在举办党的知识竞赛,你代表我们居委会参赛吧。”

正可谓书记慧眼识人,老杜第一次参加安居苑的活动就交了份出色的见面礼:他获得了第二的好成绩。居委干部开心,老杜为安居苑收获了荣誉;老杜也开心,第二名的奖品是一台吸尘器,这是他参赛时压根没想到的。有了第一次的好成绩,老杜参与居委会的活动频繁了起来,他以安居苑一天生活为主线的征文又在街道评选中获奖……2006 年,杜彪武参加了东明街道党建中心的党员讲师团,从此以后,他正式成为了一名社区党员志愿者。

像老杜这样年纪的人大多实在,但凡接手一件事,是绝对不肯图虚名的。要么不做,要做就要做好。自从立志做一名志愿者后,老杜想得很多。他想,志愿者贵在一种奉献的精神,有了爱心,才能凭借个人的双手、头脑和知识去服务别人。那么,怎么才能切实可行地帮助别人呢 ?老杜想到了母亲:当年一个生龙活虎的能干人,却随着渐渐老去变得行动不便,必须有人不离身地照顾才行。妻子退休比他早,她就成了母亲的守护人,可见老年人是多么需要有人关爱。

老杜由母亲想到东明街道的老年人,如今已到了老龄化的社会了,留守在社区里的老人居多,如果能为他们做点儿实事有多好。那么,自己能为老人服务些什么呢 ? 那晚上老杜翻来覆去睡不着,脑子里翻腾着自己拿得出的手艺。他知道为老人服务需要针对性,不能搞花里胡哨的内容。突然,他想到了自己有理发的手艺,这应该受到老年人的欢迎啊。


杜彪武会理发这事儿还得追溯到他学生时代“学雷锋”那阵子。老杜高中毕业,成绩优秀,又是学校负责宣传的学生干部,在校园里是颇有名气的好学生。连他的班主任都说这个得意门生今后是当教师的料。为什么班主任觉得当年的小杜合适当老师呢 ? 因为只要老师因故不来上课,杜彪武就代老师临时备课、顶课,可见他早就充当过小老师了。杜彪武还有个本事,那就是作为宣传干部,他要负责学校 6 块黑板报的稿子以及书写、图画。杜彪武就有这个能力一周一次负责编写和画面,从来不会重复。

这样的好学生考大学是顺理成章的事。可是就在他面临抉择时,上海开始了动员知识青年奔赴新疆建设的热潮。热血青年小杜决定放弃报考大学,同时放弃上海的安逸生活,他决心从黄浦江畔奔赴西北边陲的茫茫戈壁,他深信在 10 万上海知识青年的努力下,一定会改变新疆经济文化落后的格局……

再回上海,离家 40 多年的老杜自然特别愿意融入这个大家庭,他格外看重自己志愿者的身份。在街道的牵线搭桥之下,专为老年人服务的街道“老年协会”成立了,杜彪武是这个志愿者团队中的领头人。他为老年人免费理发,只要得知哪家老人出门不方便,他就上门服务,这一干就是 10 年,连他自己都记不清究竟为多少老人免费理过发了。

为老人服务让杜彪武乐在其中。这样的“互助”让他内心充满了温馨与和谐。自从搬来安居苑后,他发现虽然小区的环境在绿茵红花的映衬下优美而洁净,但似乎还缺少了些什么 ? 究竟缺少什么呢 ? 他想了又想,这感觉似乎近在眼前,却又抓不住摸不着。那天,老杜回家,见一位老人从他身边走过。按理说,每天经过身边的人不知有多少了,谁会在意呢 ? 可是,老人佝偻的背影却让他品味出了一种孤独和怅惘。对呀,这不就是他这些日子想抓却没抓准的感觉吗 ?

上海这个大都市不缺高楼豪宅,然而,居住条件好了,一扇防盗门却挡住了邻里之间的交往和信任。白天,家庭中的年轻人都上班去了,留守在家的大都是些上了年纪的人,倘若长久缺少社会交往,生理心理都会受到负面影响。


可是,老年人虽然年事高了,但自尊心却很强。怎么让他们走出钢筋水泥屋子呢,还须动点脑筋。他把自己的想法向居委干部和街道志愿者服务中心的领导汇报后,他们都非常支持让老人走出家门的设想。终于,安居苑里有了一间“客堂间”,如同曾经的大家庭模式,一家老小在客堂间里“做市面”,融融乐乐好不快哉。老杜主动请缨,每天早上 8 点,他准时开门,烧好开水,揩清桌面,摆放报刊,迎接小区里的老伙伴们走进“客堂间”谈天说地,就像摆“龙门阵”似的,任何感兴趣的话题都可以讲得津津有味。

说到底,“客堂间”就是个茶室,老杜是茶室里的“阿庆”,聊天是轻松的,也是愉悦的。谁的头发长了,老杜还能现场帮着免费理个发,这里的人气越来越旺。“客堂间”是建设和谐小区的润滑剂,是深受居民爱戴的社交场地。

转眼间,举世瞩目的上海世博会即将开幕,东明街道的志愿者们都跃跃欲试,人人都希望为世博会出份力,添个彩。老杜自然也不例外。作为世博志愿者,他觉得除了宣讲以外还应该为这次盛会做点实事。正巧,市里向全市人民发放了《英语 100 句》,文本中的英语虽然简单,可如果能掌握这“100 句”,真可以解决世博会期间一些来上海参观的外国友人碰到的难题。

安居苑居委干部对老杜说:“我们读不来这些英文,你是老师,你来教大家吧。”

老杜连忙摇头说:“我在中学时读的是俄语,对英语是一窍不通啊。”

居委干部说:“不要急,不要急。街道正要开办英语培训班,杜老师你先去培训入门,回来后再来现炒现卖教居民。好在离世博会还有近一年的时间,应该来得及。”

居委干部说不急,老杜心里却是急得不得了,因为培训班里老师教的英语他听不懂啊。英语对于他比登天还要难,听不懂怎么入门 ? 又怎么教会社区居民 ?

晚上回到家里,老杜放下架子,拿出课本,请小辈教他读,却被儿女一句话弹了回来,“我们小时候有不懂的作业问你,你总说自己琢磨出来的难题印象最深,你也自己琢磨吧。”


老杜倒也不生气,他觉得孩子们说得对,靠自己琢磨才有心得。好在培训班的老师教的英语音标他学会了,看着音标他能读出字来,会读才是硬道理。于是,那些日子里,老杜捧着《英语 100 句》只做一件事,在每一个英语词语下面标上最贴切的中文文字,然后一遍遍地读着这些中文英语,直到烂熟于心再去教会居民们 ……

亮相的时间到了。世博会前夕,东明街道举办了英语口语比赛,安居苑靠着老杜教的“洋泾浜 100 句”,考试成绩名列中等偏上。对这支上了岁数,又从没接触过外语的老伯伯、老妈妈志愿者队伍来说,大家挺满足了。

杜彪武从没想到自己做了大半辈子的教师,等退休回到上海后仍然在做社区居民们的老师,只不过在新疆时老师是他的职业,如今他的身份是崇高的志愿者,他感到生活的充实和丰富,那是一种被认可的幸福。

2013 年起,老杜又加入到了街道志愿服务中心发起的“艺术走进校园”的项目中去了。走进校园,面对学生,自然是要拿出绝活来的。

老杜的确有手艺,他会剪纸。老杜选择剪纸进校园有他的考虑,一来剪纸艺术已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一把剪刀就能剪出大千世界的丰富多彩,这会吸引学生;二来嘛,一旦学生们感到中国文化遗产并不遥远,有了亲近感就会有兴趣去学习,有助于弘扬和推广这门民间艺术;第三个原因老杜很看重,他觉得剪纸能陶冶人的性情,培养孩子养成耐心、细致,坚持到底的品行。

在老杜看来,剪纸是成本最低的一门艺术,一把剪刀、一张红纸却能把世间万物剪得惟妙惟肖,既不增加家长额外的开销,还能培养孩子动手动脑的本领。

老杜最得意的学生是尚博路实验小学的小朱同学。小朱一年级时跟老杜学剪纸,一晃 4 年过去了,如今她的作品件件都是工艺品,被人抢着要,家长也从当年怕孩子学剪纸影响学习到现在花本钱支持女儿深造,可见家长认可了有益的课余兴趣,提升了孩子的情操和情趣。


如今,老杜的剪纸艺术名声在外,他的学生从七八岁开始一直到社区老人,他开办的老年剪纸班更加充实了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让大家乐在其中。

“不浪费人生,才活得有价值。”这是志愿者杜彪武时常说的一句话。“价值”二字如同一种使命,镌刻在他的心头。正是这份使命感,哪怕他是一位癌症患者,需要定期去医院治疗,当他听到医生说他可以活到 80 岁,他竟然像孩子似的高兴,因为在这几年里他还能继续教孩子,继续教居民,继续做一名奉献他人的志愿者。

“东明好人”杜彪武,一位名副其实的好人志愿者。

◇文 / 章慧敏(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沪公网安备 31011502020091号

沪ICP备11043936号-3

© 2001-2024 版权所有 上海浦东新区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 上海市浦东新区志愿者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