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浦东志愿者家园!

用户登录| 用户注册

内容下一篇><返回><上一篇

2013年度十佳志愿者杨永康——大爱无国界
来源:    编辑:志愿者家园网    发布时间:2014-03-06

2013104,习近平主席在吉隆坡出席中国—马来西亚经济峰会致辞时,深情讲述了马来西亚人杨永康捐献造血干细胞,成功挽救了中国安徽一名7岁孩子生命的故事。习近平主席致辞中提到的杨永康,就是我们这个故事的主人公,目前是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肠胃外科一名医生。

杨永康19776月,出生于马来西亚。祖籍广东梅州客家人。祖父那一代,漂洋过海,到马来西亚谋生,从此在那里扎了根,生息繁衍。因此,杨永康成了马来西亚籍华人。

家庭熏陶

由于家庭的熏陶,杨永康在很小的时候,就被长辈们灌输着接受一种信仰——多做好事,多做善事,帮助别人就是回报自己。在很小的时候,一有无偿献血活动,他便成为一名小志愿者,为献血的叔叔阿姨送上一杯水和一些水果。

当时,在马来西亚,街头无偿献血是很普遍的现象。第一次当志愿者,是到设在商场里的献血点,给刚献完血的人送上一杯水。那时他还不懂为什么要献血,便问身边的工作人员:阿姨,献出的血做什么用啊?工作人员耐心地告诉他说:献出的血是用来治病救人的。他想:治病救人——就是做好事,做善事,就是帮助别人。那我长大后也要献血。


没过几天,父母带着他去逛商场,又看到那个献血点。他很兴奋,跑过去站在那里执迷地看着。而他的父母却像做一件极其平常的事情,躺下来撸起袖子便开始献血,献完之后就离开了。这件事给他的印象很深,从此在他幼小的心灵中便形成一种观念——无偿献血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是一件很普通的事,人人都应该做。

立下誓言

那时候,杨永康心灵上晴空万里,没有任何灰暗成分。他憧憬未来,盼望快点儿长大,像父母一样献血救人。直到有一天,深爱他的爷爷病了,并且久治不愈,人也逐渐枯黄萎顿下来。他心中的晴朗崩塌了,他无法接受。爷爷是他生命的一部分啊,自打有记忆以来,爷爷就是他最亲最爱的人。他不敢想象,如果失去爷爷,他该如何生活下去。

他哭闹着问父母:爷爷得了什么病?怎么能治不好呢?父母无奈地告诉他:爷爷得的是血液病,现在医学水平还没有办法治好。他绝望了,每天以泪洗面,痛不欲生,眼睁睁看着爷爷一天天衰弱下去,自己却无计可施,爱莫能助。他当时想:血液病到底是怎么回事?难道是血管里的血坏掉了?为什么就没办法治呢?他甚至跑到医院去咨询医生,医生给了他一大堆带着专业术语的解释,最后安慰他说:孩子,回去好好照顾爷爷,要相信,随着医学水平的不断进步,总有一天,像爷爷这种血液病一定能治好。医生的话给了他很大鼓励和安慰。当晚,他彻夜未眠,经过深思熟虑后,确定了自己的理想。第二天一早,他当着爷爷的面立下誓言:爷爷,你坚持住,我长大后要成为一名医生,成为一名好医生,我要把你的病治好,我要给更多人治好病。

但是,无论他怎么焦急盼望自己快些长大,盼望奇迹发生,一年后,爷爷还是离开了他。爷爷走了,他痛彻心扉,精神生活陷入到谷底。有很长一段时间,他都神情恍惚,不能自拔,每天沉浸在失去爷爷的痛苦中自我折磨。后来,在父母的不断开导下,他逐渐从谷底走出,克制着把痛苦埋在心底,用笑脸去面对生活。他感觉自己变得坚强了,他暗下决心:我一定要好好学习,长大后成为一名医生,要救助更多像爷爷一样得病的人。当时,他还不到10岁。

坚定信仰

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和完成对爷爷的承诺,从小到大,杨永康一直非常努力,他刻苦学习每一门功课,用最大的努力去完成每一门学业,并且始终不忘家训,无论何时何地,遇到需要帮助的人,他都会施以援助之手。1997年,他顺利考上大学,学的是生物医学,在自己人生理想的道路上迈出了关键一步。

读大学期间,他接触了佛教,佛教的宗旨和他从小接受的家庭教育如出一辙,这更坚定了他的信仰:多做好事,多做善事,帮助别人就是回报自己。这时候,他已经是成年人了,少年时父母献血时那让他羡慕的场面又浮现在他眼前,他激动不已。心想:终于长大了,可以献血救人了!

刚好,大学旁边就有一个血库,看见献血的人进进出出,其中华人占很大一部分,他也跟着进去了。第一次献血既紧张又开心,整个献血过程中,他一直在想象着:我献出的血要多长时间才能用到需要帮助的人身上呢?他得到帮助之后会怎么样呢?他会从此健康起来吗?因为是第一次献血,亢奋中也不免存在隐隐担忧,他担心献血之后会出现身体不适,那样的话,以后就很难再献血了。幸运的是,十分钟过去了、一小时过去了、一天过去了、十天过去了,他没出现任何不良之感。他心中窃喜——我可以像父母一样用我的血液帮助别人了!这种感觉太好了!从此,他成为一名无偿献血志愿者。

留学中国

2001年,杨永康在马来西亚读完四年制生物医学本科。由于马来西亚华裔行医受种族限制,叔叔建议他到中国留学。几番权衡之后,他选择了天津医科大学,重读五年制临床本科。带着理想、信仰,和对未来美好的向往,很快,他来到中国天津。

虽说他是华人,祖上生活在中国,但由于爷爷去世得比较早,他对中国还只是概念上的认识,对很多事物都相当陌生的。如今,他身临其境,感受其中,心旷神怡,对这个古老文明古国充满着好奇和幻想。他想:这里,一定是我实现理想和守望信仰的地方,我要在这里实现我的人生价值,承诺当初对爷爷立下的誓言。

他刻苦学习,努力拼搏,孜孜以求,认真钻研。同时一刻也没忘自己的信仰,坚持做好事,做善事,帮助有困难的同学,并像在马来西亚一样,一如既往地坚持无偿献血。想象着自己献出的血能用在一脉相承的同胞身上,他心底里都洋溢着幸福的微笑。

2004625,学校组织献血活动,作为一名志愿者,他对这类活动一向都积极参加并大力支持。更让他出乎意料的是,这次活动除了普通意义的无偿献血宣传之外,还包含了中华骨髓库的宣传活动。听了宣传讲解之后,他喜出望外。众所周知,目前对于白血病患者最好的治疗方法就是骨髓移植。他想:如果我的骨髓能够挽救一个人生命,那将是多么有意义的事啊!更让他欣慰的是,现在医学技术提高了,捐献骨髓已经无需像以前那样承受穿刺之苦,只跟普通透析流程相差无几,就可以完成造血干细胞的分离。于是他立即报名成为一名中华骨髓库志愿者。

这之后,他一直盼望他的血样能早日与某个患者配型成功,特别是一听说某某志愿者的配型成功了,他都非常羡慕。无奈,这种事情需要的是机缘,不是心急能够解决的,他也只好默默等待。

在天津医科大学读书五年时间里,杨永康学习成绩优异,积极参加公益活动,无数次无偿献血。


20069月,杨永康考入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攻读硕士研究生,在自己理想的道路上又跨进了一步。上海是每个中国人的梦想之地,也是外籍来华人士的梦想之地。这里前卫、浪漫,机会遍地,是个能实现梦想的地方。很多年轻人来到这里,都抵不住这里的物欲横流,抵不住金钱、名利、奢华的诱惑,改变自己初衷的理想,跟随时代潮流,转向追求经济利益。但杨永康丝毫没受到大上海浮华一面的影响,还像以前一样朴实无华地学习生活着,义无反顾地坚持自己的理想和信仰。理想就像一个巨大的光环在某一高处召唤着他,这一光环力大无比,能让他把别人望眼欲穿的身外之物视为平淡无奇。他夜以继日,勤奋学习,为将来成为一个好医生做最好的铺垫。同时,信仰又如同一块巨大的磐石,让他稳如泰山,从不动摇。少年时代那简朴的家训:多做好事,多做善事,帮助别人就是回报自己,仿佛就是生长在磐石上的美丽奇葩,让他觉得他的人生无时无刻不绚丽多姿,让他从精神上品尝着奉献的快感,他决得这种快感就是帮助别人得到的回报。读研究生期间,他总共献血22次。2007年获上海市血液中心颁发的“爱无国界奖”,2008年先后获上海市红十字协会颁发“生命奖章”和“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

捐献成分血

20097月,杨永康硕士毕业后,来到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肠胃外科工作,他终于初步实现了自己的理想——成为一名医生。

上班第一天,他很兴奋,医院里的气氛,医护人员忙碌的身影,病人的渴望健康,这一切都让他认识到他的理想是伟大的,他的工作是神圣的。他暗中告诫自己:你一定要成为一名好医生,尽自己的一切可能去帮助病人,无怨无悔,一生一世。

工作中,他逐渐发现,医生这个职业其实就像战士,面对的敌人就是病魔和死亡,你要保卫的对象是病人和健康,因此,不能有丝毫的懈怠和散漫,否则的话,你就是不称职的医生,你就愧对于自己的理想和信仰。因此,从上班第一天起,他就敬业勤恳,认真负责,任劳任怨,钻研医术。不久后,成为东方医院有名的“外科第一助”。外科主治医师都抢着找他上手术,这不仅是因为他在手术台上配合主动,思路清晰、技术娴熟;更因为他对病人的那份爱心,几乎每件事情,他都能站在患者的角度换位思考。为保证医院随叫随到,他住在医院旁边的廉租房里,直到结婚,无论白天、晚上、节假、双休,也不管是急诊、病房、手术室,只要医院叫他,他随时到院。

在实际临床工作中,杨永康发现上海的医院缺血情况非常严重。上海是全国医疗条件最好,医学水平最高的少数几个大城市之一,外地来这里做手术的人很多,临床上A型血、AB型血、O型血都很紧缺,血小板更是供不应求。尤其是冬天,严重时手术都开展不起来。有时候他申请一个血小板,要等一周时间,个别情况干脆就等不来。有的白血病人,因为不能及时输入血小板,延误恶化病情,甚至失去治疗机会。于是,他依然决然地加入到无偿成分献血的队伍中。

听说杨永康要捐献成分血,有好心的同事劝他说:捐献成分血有可能损害身体健康,且分离回输的器械万一消毒不合格,也会使捐献者感染病毒。但他却说:我小时候的梦想就是当一名医生,当了之后才知道,其实很多病医生治不了,所以才更加珍惜每一次帮助别人的机会。

捐献成分血是指捐献者体内的血液先输入到血液分离机里,分理出所需要的成分之外,其余部分再回输到捐献者体内。杨永康捐献的是血液中的血小板。临床上,血小板目前大量用于白血病患者。

健康人捐献成分血的安全周期是4周,杨永康连续多年每月捐一次,由于他的血小板基数高,每次捐2个单位,每次都是别人的2倍。捐献成分血时,体能和抵抗力会有短期下降的现象,一般捐献后都要休息一会,而他常常是从血站出来就回到医院上班。在他的带动下,东方医院多名医生和护士加入了无偿捐献成分血的行列。2011年,杨永康荣获上海市血液中心颁予的“成分献血执着奉献奖”。

捐献造血干细胞

2011年年底,天津红十字会接到中华骨髓库的通知,一名患有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7岁男孩与杨永康配型成功。听说自己的干细胞可以挽救一个7岁孩子的生命,杨永康激动万分,盼望多年的愿望终于实现了,他立刻把这个消息告诉远在马来西亚的父母,得到了父母的大力支持,他们说:爱心无国界,如果能给小朋友一次生命,这样的好事一定要做。

2012412,风尘仆仆的杨永康回到他母校的所在地——天津,进行造血干细胞捐献。一下飞机,他便直接入住天津第一中心医院。在提取造血干细胞之前,他接受了血常规、白细胞、心率、血压、体温等一系列生命体征的检测,以及为期5天的动员剂注射,(注射动员剂的目的是促进造血干细胞大量生长并释放到外周血中。)克服了白细胞增加、头痛、鼻塞、浑身骨头酸痛等诸多身体不适症状。

当问到:承受这些痛苦折磨你的时候,你后悔过吗?他说:没有。我的痛苦是可以坚持住的。可那个小朋友要比我痛苦好多倍,他每天都要打化疗药,要输入血小板,病情随时可能恶化,死神随时可能把他拖走。那么小的孩子,他有多艰难啊!

采集前,杨永康还将他和太太(当时是未婚妻)特地为孩子选购的蓝色书包和一封“有爱”的信交给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在信中,他鼓励小朋友 “要像奥特曼打败大怪兽一样打败病魔,像杨叔叔一样上大学,长大后做一个善良有爱心的人,帮助社会上需要帮助的人们”。

2012417,杨永康成功捐献了造血干细胞,成为全国首位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外籍志愿者。造血干细胞采集从上午820分开始,经过20个循环,耗时137分钟,共采集了156毫升。

当时,杨永康是在天津捐献的造血干细胞,而小朋友是在上海接受手术的。他说:采集完毕,我最大的心愿就是把它快点拿到小朋友身边。担心时间拖久可了,干细胞会失去活力,影响治疗效果。我甚至会担心飞机出故障,耽误小朋友的治疗。但是,除了担心之外,更多的还是兴奋,作为一名医生,能给小朋友一次生命,还有比这更让人兴奋的事吗!同时我也想到了爷爷。学医之后我才明白,爷爷当初得的可能就是白血病。

从天津回来后,杨永康一直牵挂着小朋友的病情。但由于红十字会有规定,捐献者和被捐献者不得私自联系。他只能默默地为小朋友祝福。

20124月,杨永康荣获“优秀青年志愿者特殊贡献奖”及中国红十字会授予的“博爱奖章”。

灵魂深处的震撼

20127月份,接受杨永康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小朋友的父母带着小朋友辗转来到上海,他们顾不上红十字会的规定,必须要找到给了孩子第二次生命的恩人,如果不能当面诉说感激之情,他们一生都不会安宁。但是,很不巧,这期间杨永康带着未婚妻回马来西亚探亲。小朋友的父母很执拗,在上海租房子住下来,见不到恩人的面,他们绝不离开。无奈,东方医院的同事只好把杨永康的电话告诉了他们。

得知小朋友健康地来到上海,杨永康和他女朋友都兴奋异常,急忙从马来西亚赶了回来。

杨友康说:第一次见面的激动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是面对一个生命体出现在我面前时灵魂深处的那种震撼。当时,小朋友还带着口罩,但也没能掩饰住他的健康。一个鲜活的生命站起来了,就站在我面前,看着我,和我讲话。我甚至被震撼得有些虚幻之感,我的干细胞真的救活了一个人吗?是真的。千真万确。他那双天真无邪的眼睛正在看着我,他父母眼里正在流淌着感激的泪光,嘴唇上正在说着因为激动而语无伦次,却又是发自肺腑的话语。一切都是真实的,我百感交集,我太兴奋了。一种从未体验过的成就感袭击着我,我和这个孩子存在着血缘关系,我们是另一种意义上的亲人!现代医学太伟大了!我的付出太值得了!为了挽救更多的生命,我将一如既往,坚持做下去。

不错,能挽救一个人生命,并且亲眼看到他就站在你面前,这种成就感不是其它意义上的成就能够相提并论的。帮助一个人的极致就是挽救他的生命,有什么比生命更重要呢!尤其是秉承杨永康这样信仰的人,这种成就感就是他的人生价值体现,就是他在实现理想过程中的一颗硕果。

坚守信念 扩大队伍

荣誉和成就丝毫没有改变杨永康内心的平静,他始终如一地坚守信念,工作上持之以恒,坚持着自己的理想——做一名好医生,为医学事业奉献自己一生。信仰上,他依然坚持不懈地捐献成分血。这种捐献成分血的时间长了,不免引起亲人和朋友们对他健康的担心,大家都劝说他要注意身体。但他安慰他们说:你们放心,我是医生,我比你们了解献血是怎么回事。科学正规的献血,是不会感染病毒和影响健康的。

虽然他安慰长辈们的话都是正确的也是有科学依据的,可有的时候,献血还是会承受一定痛苦的。由于多年献血,他两只胳膊的针孔处越来越硬,每次针头一扎进去,都会比以前疼痛很多。有一次,捐到一半的时候,在回输的过程中,不知是工作人员的大意还是他自身的问题,他的血管破了,胳膊上鼓起很大一个的包,疼痛难忍。但是,他没有退怯,也没有怪罪任何人,换了另一只胳膊继续输 ,直到完成另一半捐献。

到目前为止,杨永康已经累计捐献了80多个单位成分血,每次都是2个单位。他说:我是外科医生,血库备血充足,医生手术抢救的时候,心理比较安定。

作为医生,杨永康比常人更清楚中国现在血库缺血得状况,他时常为那些躺在病床上急需输血的患者担忧。为了能多救一个人,他从身边的朋友入手,动员他们参加无偿献血来救助生命。他不惜一遍遍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来影响朋友们,他说:用我们的血液,来挽救一个生命,难道不是最大的善事,最大的积德吗?只要上海市还缺成分血,只要我的身体还允许,我就要这样一直捐献下去。


在他的动员下,已经有10几个朋友和他一起献成分血了,其中一半人坚持了下来。但遗憾的是,多数是马来西亚人。

杨永康说:每次献血的时候,我都非常开心,特别是和朋友一起献血,就更开心了。第一次动员朋友成功时,我觉得自己好像分离成两个人。献血的同时,也仿佛看到,病床上马上就有两个病人在输入我们的血小板,脸色在一点点变好,体能在一点点变强,治疗的机会在一点点增多。那天朋友开始还有些紧张,当我把我的感受告诉他时,他逐渐轻松下来,并激动地说,以前都是你一个人,这次加上我,又多了一份力量,我们可以多救一个人了!

杨永康就这样,不仅自己坚持无偿捐献成分血,还不断动员身边的朋友,让这个队伍不断扩大,来挽救更多人的生命。

谈到中国缺血的现状,杨永康说,在马来西亚,医院是不缺血的,中国之所以这么缺血,主要是人们观念上的问题。而这种观念的形成,除了人们对医学知识的缺乏之外,还有社会上已经形成的一些不良影响。像一些艾滋病村的形成,给人们造成的印象是,献血存在一定风险。这需要我们的政府大力普及医学知识,同时有效地打击、杜绝民间血头的非法采血。让人们能从小就培养起一种健康的献血观念。

扎根上海

2013105,也就是习近平主席在马来西亚致辞的第二天,杨永康在上海与他心爱的姑娘喜结连理。他结婚了,从此扎根上海。新娘小张是地地道道的上海人,和他一样在东方医院工作,是一名出色的护士。业务水平一流,打针技术在科里首屈一指,病人都对她刮目相看,愿意找她打针。她性格开朗,温婉大方,心地朴实,也信奉行善积德。他们互相欣赏,情真意切,心有灵犀。杨永康说,今生能和小张姑娘结为夫妻,是上天对他的恩赐。

婚礼上,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他就那位幸运的小男孩。他现在完全健康了,像正常孩子一样生活、学习。杨永康说:这次再看到小朋友,和上次的感觉不一样了。这次看到他那活蹦乱跳,神采奕奕的样子,是激动,是开心,觉得心里敞敞亮亮的。同时,稍许提着的一颗心也完全放下了——小朋友完全健康了,他未来的人生会像所有人一样,多彩多姿!

晚上,当获悉习近平主席在中国马来西亚经济峰会致辞中说到自己时,杨永康说:为推动中马友谊搭桥梁,这是我作为一名医生义不容辞的责任。习主席的致辞,就是给我婚礼最大礼物。

采访要结束时,我问:今后除了无偿献血之外,还有更大的愿望吗?他说:我的愿望就是成为一名好医生,尽我所能去帮助别人。我特别羡慕那些援疆、援滇的医生。只要我的条件合格,我就申请去,那里的人多需要医生啊!

“多做善事,多做好事,竭尽全力,帮助他人。”这就是杨永康的信仰。201311月,他被中国文明网选为“中国好人”。

沪公网安备 31011502020091号

沪ICP备11043936号-3

© 2001-2024 版权所有 上海浦东新区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 上海市浦东新区志愿者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