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浦东志愿者家园!

用户登录| 用户注册

内容下一篇><返回><上一篇

2012年度浦东新区十佳志愿者唐虹
来源:    编辑:志愿者家园网    发布时间:2013-03-08
 

奉献让生命在平凡中闪光

    ——记浦东新区(2012年度)“优秀志愿者”唐虹

人生因精神充实而富足,人生因精神高尚而高贵。

行走在纷繁复杂的社会里,面对各种诱惑,许多人常常感到不满足、不如意、不顺心,常常感到迷茫、徘徊。其实这都缘于我们的精神行囊里是空空荡荡的。人生如果是在一种高尚的精神支撑下活着,特别是为了别人的幸福而活着,生命就会开阔、大气,就会无怨无悔。

上海市工商局浦东分局的唐虹就是一个因投身于志愿者活动而生活特别充实,精神世界特别富足的人。

这是一个热情爽朗的重庆女子,说话的语速很快,配以大幅度的肢体动作,给人以一种“只争朝夕”的感觉。很难想象这位个子不高,身体单薄的柔弱女人,竟然为了扶助贫困地区和灾区救援,毅然投身于志愿者的行列十余年,呕心沥血,历经艰辛,成为浦东志愿者的一面旗帜。

早在2002年,唐虹就利用自己所学的法律知识,加入了热爱家园青年社区志愿者协会,长期从事社区发展志愿服务。也就是在那一年,她们得知了青海省玉树州莫曲村有所帐篷小学,急需帮助。于是,利用公休假日,她和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前往这个海拔4700多米、国家级贫困地区的小学支教,并且去了多次。那是一个非常偏远的山区,从西宁到玉树,需驱车十几个小时,而到莫曲村,虽然只有区区100多公里,但因为没有路,而且泥沼地很多,动不动车就陷进去,需另一部车拉,还需大家一起动手推,才能将车拉出来,每小时只能行进20多公里。在途中,她们多次身陷险境,但都化险为夷。特别是有一次,唐虹终身难忘:那次,两部车都陷入了泥沼,想尽办法也无法拉出来,而此时已到晚上六、七点钟。高原的夜晚气温是相当低的,常常在零下十几度甚至更低,既便是躲入车中也无法御寒。况且这一带还经常有狼、熊或雪豹出没。正当大家焦急万分的时候,随行的一位当地干部突然想到附近十多里外,可能有一户牧民。在漆黑的夜晚,他们一行人朝着大致的方向,踏着松软的草地,淌过了几条小河,在走了一个多小时后,精疲力竭的他们终于听到了狗的叫声,有人家了,心这才放了下来。

莫曲村小学是一所非常简陋的帐篷学校,但却是方圆数十里唯一的学校。唐虹和志愿者们经过努力,为濒临绝境的学校募集了善款27万元。为了维持学校的日常开支和长远发展,她们帮助建立了一个牧场,请了两个牧民,饲养了一些牛、羊;她们帮助学校建立了管理制度;还将教师送到上海、玉树州等地培训,以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为了孩子们有病能得到及时的治疗,她们在这个帐篷小学设立了医疗点,专门安排一位老师去学习简单的医疗常识,使学生们不再因小病小灾而耽误。就这样,她们的爱心,使70多个孩子有了获取知识的机会。

举国震惊的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牵动了亿万国人的心。千千万万的志愿者不约而同的奔赴灾区,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唐虹更是义不容辞,她立即行动起来,先是在上海广泛动员,募捐衣物等。随之她第一时间去了地震重灾区、离震中只有三公里的四川省都江堰龙池镇,向重灾区送去灾民急需的物资,在废墟上给孩子们讲课。

当时的灾区,一眼望去尽是废墟,几乎每天都有余震,很多地方路断了,村民们房子倒塌了、家产化为乌有,亲人或亡或伤,处处弥漫着一种悲痛无助的氛围。唐虹她们上门给灾民送生活物资的时候,灾民都非常激动,有一个60多岁的老奶奶,拉着唐虹的手就一直不放,反反复复地说:“你们志愿者从上海这么远来关心我们、帮助我们,现在我感觉对未来有信心了!”

晚上,唐虹她们在塌了一半的围墙上拉上白布,用自己带去的投影仪给灾民们放电影,当时蚊子乱飞,电源也很不稳,放一会、没电了;过一会、又没电了,但几乎所有的村民都来了,到十一点多钟还没有一个人走。唐虹她们还在临时搭建的帐篷外带孩子们做游戏,好几个小朋友都悄悄对唐虹说:“这几天,是我们地震后最开心的日子!姐姐,你们一定要再来啊!”那一刻,唐虹就默默地告诉自己:一定要坚持下去,不能让村民们失望!

自那以后的每年五一、十一等节假日,她们都会募集志愿者前往灾区,开展服务,至今已八进灾区。

在灾区,作为热爱家园青年社区志愿者协会在龙池镇云华村的灾后社区发展示范站项目负责人,唐虹牵头启动了持续到现在的“美丽新家园——龙池镇灾后共建项目”活动,这一活动从龙池镇的板房社区一直跟踪到而今村民们搬入永久性住房。

原先散居在山上的龙池镇云华村村民,现在被迫迁居山下,住到政府搭建的临时板房屋中。20087月,唐虹和其他“热爱家园”志愿者第一次来到云华村板房区时,发现村民对新社区的熟悉感与认同度不一致,他们不习惯这种集中生活模式,或多或少地有些抵触。唐虹意识到帮助村民认同新的社区,自觉保护与建设新社区,是灾后重建的重点与难点。因此,唐虹等人提出“美丽新家园”项目的愿景是:培养村民自治组织,培训农村“能人”,开展各项文化活动,加强村民间的交流,栽培“社区凝聚力”,最终建立起一个有自己独特文化背景、可以互帮互助、自我管理的新型农村社区。

2009年元旦,唐虹带志愿者去灾区云华村援建图书室。带去了她们在上海募集的4000多本书籍,然后自己动手在板房里安装书架、把书一本本放上去;她们教孩子们读书,指导他们自己登记和管理图书。看到孩子们一张张纯真的笑脸,自己也觉得非常幸福。

后来,云华村大部分人又二次迁移,搬进了“统规统建”的新龙池镇“山地别墅”,和其他村的人一起聚居成一个1500多人的大社区。2010年五一前后,唐虹与“美丽新家园”项目志愿者又来了,他们给村民上了“新群居”生活第一课——用气用电安全知识培训。村民搬入新房后,第一次用上了天然气,但却不知道该怎么使用,志愿者通过PPT形象地介绍安全使用方法。此外,又组织了送“福”上门、重建“摄影展”、“垃圾分类”体验式环保宣传、“爱牙护牙”健康讲座、影片放映和“大家都来唱”五一歌会等一系列活动,使村民们耳目一新,初步接受了新的居住理念。

为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传承当地的民风民俗,唐虹和她的伙伴们还协助龙池镇政府和村民举办了“天官节”盛会,帮助龙池延续了具有400多年历史的民俗文化节日。

唐虹和她的伙伴们还组织开展了“放飞梦想”暑期夏令营、学前班、电脑培训等教育志愿服务,受到村民和孩子欢迎;长期的志愿服务让唐虹深深地体会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2011年,她们在当地建立了社区学校,对村民进行生产技能培训,帮助当地自立自强。如邀请专家每个月进入龙池,为村民进行猕猴桃种植跟踪辅导,促使当地发展特色种植业,他们还帮助将当地生产的茶叶等土特产到上海义卖,促进了农民的增产增收。此外,她们定期开展健康培训,组织急救训练,积极助推震后新农村建设,提升了村民“自我发展”能力。

通过电脑培训,使许多村民掌握了这门技艺,从而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如有位大姐,她是个非常普通的农村妇女,从来没有接触过电脑,但经过电脑培训,很快掌握了基本的应用技能,还特别喜欢发微薄;因为学会了电脑,她被当地镇政府聘为干事,有了稳定的工作和收入。唐虹看到自己的付出,可能改变一个人的一生,觉得特别的充实和幸福。

“美丽新家园”项目组为村民营造起了公共活动空间,帮助村民适应了聚居生活方式。

唐虹她们不离不弃地陪伴灾区人民走过艰难岁月,重建美丽家园,当地政府给予了高度评价,当地老乡把她当成了自己的亲人。

云华村村长杨长清感慨地说:“志愿者给我们带来很多幸福,志愿者为我们带来了知识和快乐。”

唐虹他们的努力五年后就看出效果了。”龙池镇政府办公室主任王丹如是说。

八进灾区,唐虹共组织开展了教育、经济等志愿服务80多项、受益人近2万人次,个人志愿服务时间超过1500小时。

同时,唐虹还主动关心在上海的都江堰灾区学生,经常前往看望、给予各种帮助,她积极开展“手牵手——都江堰学生参观世博会”等活动,让都江堰学生感受到上海人民的持续关心。唐虹的倾情付出,既感动了贫困地区及灾区群众,也感动了身边的人。数十位都市白领在她的带动下加入志愿者队伍;众多新闻媒体报道了她的事迹。2011年,她被上海市市委、市政府评为“上海市对口支援都江堰灾后重建突出贡献个人”,是市工商系统唯一获此荣誉的干部;2012年,她被评为浦东新区优秀志愿者。

数年来,美丽新家园项目开展的活动很多,前前后后有300多名志愿者参与工作。为了保证项目顺利推进,唐虹和同伴在2000多公里之间来回奔波,那么。她是如何处理本职工作、家庭和志愿者活动的呢?

唐虹在从事志愿服务的过程中,遇到的困扰也很多,如时间太少、分身乏术。她所在单位的平时工作很忙,基本上没有准时下过班,晚上熬夜、周末加班也是家常便饭。而且还有一个读小学的女儿需要照顾。一个人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怎么办?唐虹的基本原则是:本职工作始终是第一位的,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前提下,充分利用节假日和一些零零碎碎的业余时间从事志愿者服务,努力做到工作、家庭和志愿者活动“三不误”。这几年,唐虹除了新闻,基本上不看电视,也很少逛街;节假日没有时间陪女儿,就带她一起参加志愿者活动,也算是“从娃娃抓起”。就这样,唐虹从来没有因为志愿者活动而影响工作,她主要负责的分局政务信息,每年都被评为全国工商系统及浦东新区先进。

唐虹的一家堪称为“志愿者之家”,她的丈夫也是一位老志愿者了,他们是在数次前往青海支教时认识并相恋的,可谓志趣相投。她的女儿在学校也是一位小小志愿者,但凡有公益活动,都会积极参加。在这样浓郁的氛围中,唐虹的志愿者活动得到了家庭的大力支持和鼎力相助。

雷锋有句话是唐虹人生的座右铭之一:一滴水,只有放在大海里才永远不会干涸。无数滴水,造就了大海的波澜壮阔。是啊,只要我们每个人、每滴水,都尽自己的一份力,我们的美丽中国必将更加蓬勃发展,我们的美好社会必将更加和谐美丽!

沪公网安备 31011502020091号

沪ICP备11043936号-3

© 2001-2024 版权所有 上海浦东新区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 上海市浦东新区志愿者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