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浦东志愿者家园!

用户登录| 用户注册

内容下一篇><返回><上一篇

2017-2018年度十佳志愿者 ——亨多福
来源:    编辑:志愿者家园网    发布时间:2019-06-21

“洋愚公”亨多福

亨多福是标准的日尔曼人,可是,他却比一些生在中国、长在中国的中国人还要热爱中国、热爱上海。一旦有人置疑,他便理直气壮地说:“中国有我的家,谁会不爱自己的家?”



德国人亨多福现在是浦东新区周浦镇中虹佳园的居民,前不久,“亨多福志愿者工作室”以他的名字命名了。没错,亨多福用他的行动诠释了中国人对大家和小家的概念。在他的心目中大家是家园,小家是亲情,它们是可以遮风挡雨的温暖港湾。

“家”,这个浅显而直白的理解,亨多福是渐渐地、慢慢地摸索出来的。


Part.1


十几年前,拥有数学博士学位的亨多福来到上海,先后在“西门子”和“拜耳”等外企上班。异国老外来到上海,人生地不熟,语言又不通,亨多福的日常是酒店、单位两点一线。闲暇时,他要打发寂寞只有去宾馆酒吧。这时的亨多福有点失落,他喜欢上海,希望在工作之余深入了解上海,而不是参观一些景点,见到一点皮毛。

那一天,下班后的亨多福照例在酒吧打发时光,当他的目光滞留在锃亮透明的玻璃酒杯时,忽然,他发现玻璃中映射出一个女子的身影。那身形似乎远在天边,而声音却近在眼前,他听见女子用英语问:“先生,请问你品尝过这款酒吗?”




亨多福一转身,他看到玻璃杯折射出的中国女子此刻正笑盈盈地站在他身边提问。这一晚,亨多福和女子聊了许久。他得知女子名叫宋冬梅,毕业于旅游专业,她正在替公司推销一款葡萄酒……可是,他们说的是酒,亨多福却从冬梅的言语中品味到了上海女子的善解人意和坦诚。按理说,推销酒是冬梅的工作,她完全可以把产品吹得天花乱坠。但是,她却很客观地介绍这款酒的优缺点,她觉得应该让客人品尝后自己去做出评价。

那一晚的萍水相逢,两人却越说越投机。除了谈酒水以外的话题,亨多福还把自己希望融入上海的愿望告诉了冬梅,冬梅也乐意成为他了解上海的“向导”。分别时,他们都有意犹未尽的感觉,于是互留电话,不约而同地道一声“再见”。


在这对异国男女前面,时光在不知不觉中流逝。那一天,亨多福与冬梅徜徉在古镇朱家角,突然,亨多福在一个书画铺前停住了脚步。他对身边的冬梅说:“我们请书法家把你和我的名字以及游览古镇的时间都写下来,然后裱好放进镜框中,请古镇朱家角来见证我们的感情吧。”

此时的冬梅相当激动,她清楚亨多福的这番表白都充满了中国元素,这个爱中国的德国男人和她之间没有距离,她愿意接受这个别致的定情创意,她更愿意接受这个男人成为终身的伴侣。

到了毛脚女婿上门的时候了。

尽管亨多福早已迫不及待地要见丈人和丈母娘了,但冬梅还是给他打了预防针:亨多福来上海后住的都是高大上的星级酒店,而冬梅的家住在打浦桥的石库门老房中,墙面斑驳,没有厕所,至今还在倒马桶,上海处处都有这样的反差,希望亨多福心理上作好准备。

亨多福哪里会觉得奇怪呢?他觉得上海是个多元化的城市,就应该上下左右全面了解,何况,他孜孜以求的是家的味道,幸福不在于房子的大小,而在于房子里是否有笑声?这种亲情和温暖就是他向往的家的味道。

亨多福上门那天正值上海的七月盛夏,可他一点也不含糊,给丈母娘买了9999金的大锁片,给丈人买了中华烟,给冬梅钻戒、项链、手链全置备齐全,自己更是西装领带正装出行。亨多福不怕热,他觉得只有这样才能显示对长辈和对心爱之人的尊重。冬梅至今还记得那天中午全家人到附近的苏浙汇聚餐,当亨多福脱去西装,她看到他的衬衣湿透了,这让冬梅的心里除了感动还有心痛……



Part.2


亨多福一家人是2014年9月搬到浦东中虹佳园的。在那之前,冬梅父母家住的打浦桥地段开始动迁,他们搬到了位于浦东周浦的动迁安置小区。也就在这时,亨多福和冬梅的女儿呱呱坠地,为了便于相互照应,夫妻俩决定在父母家不远的佳园小区租房暂住。

可是,亨多福住了一段时间后,觉得心里有点不太舒畅。这个感觉来自哪里,是房子住得不舒服吗?不是,他们租赁的公寓设施齐全,不比德国差;是环境不好?也不是,周浦镇的配套设施很齐全,学校、商厦、大卖场一应俱全,生活相当便利,空气也比市区清新……

究竟哪里让亨多福添堵了呢?他想啊想,努力想搞清楚这个来自内心的感受。还真让他找到了——原来,亨多福一家住在四楼,每天上楼下楼多次,每每经过楼道窗户,第一眼看到的就是平台上的垃圾以及越积越厚的尘土。亨多福是个身高1.87米的大高个儿,经过楼道时第一眼必然看到的是窗台外的杂物,这道风景和文明小区崇尚的公约极不相衬,就像眼睛里进了粒砂子,亨多福实在不舒服。左思右想,他觉得应该为自己的家园做点什么。




亨多福把这个想法告诉了妻子,冬梅开始还挺支持,她也曾抱怨过小区的绿地里杂草丛生,楼道里垃圾堆放,蚊蝇肆虐,咬得女儿身上起了一个个疱,丈夫去清理一下也好,至少女儿可以少吃点苦头了。

冬梅哪里想得到,亨多福说的“清理”是正儿八经的清理,决不是“捣浆糊”。只见他说干就干,第二天清晨六点多钟便起床了,然后就穿上工作服,套上套鞋,戴着手套,拿起铲刀、扫帚、铅桶等工具“工作”去了。冬梅看到丈夫跨出楼道的窗口,站在不足三平方米的平台上,先是把纸板箱、旧家具等捆扎后丢进垃圾箱,然后开始了他的重体力劳动:平台上的尘土积了好几年,压实得和硬邦邦的水泥没啥两样,再加上有些住户随手乱扔的垃圾,除了数不过来的烟头,甚至连剩菜剩饭都往下丢。

第一天清理回家已是夜里,亨多福浑身像是从水里捞出来似的湿透了,手上也磨出了血泡,累得他瘫坐在地板上动弹不得。冬梅心痛丈夫,劝他收手别干了。亨多福摆手道:“没完成的事情怎么可以半途而废呢?”

别小看了这三平方米不到的平台,亨多福可是足足清理了一个星期才大功告成。冬梅满心以为这下丈夫总该收手了吧?谁料亨多福回答妻子说:“不行,四楼平台干净了,还有二楼、三楼、五楼、六楼呢。再说,我们这幢楼整理干净了,前前后后的楼道如果不干净还是不协调的,我会一点一点地清理,直到小区整洁干净为止。”

冬梅当时就气不打一处来,大声说道:“你还有完没完啊?”她并非不支持亨多福为小区做好事,实在是一些闲言碎语已经传到了她的耳朵里。有的还拦住她问:“这个老外是侬啥人啊?”当得知是冬梅的丈夫时,人家又好奇地问:“这个外国人脑子有病吗?难道他是小区聘请的保洁员?这么卖力地干活,一个月拿多少钱啊?保洁员的工作可以交给老外一个人做了……”



吃自己的饭做人家的事,还被人误解,岂不是吃饱了撑的?冬梅当然想劝阻丈夫,但自己丈夫的脾气她最清楚,天生就是“石头脑筋”,认准的事必然做到底,吃不准的事,他也要搞个水落石出才定心。用“管闲事”之类的话去说服亨多福,连冬梅自己都觉得这个说服力实在苍白乏力。

说实话,冬梅的内心深处还是赞赏亨多福这种无私的精神的。她当初看中的不正是亨多福做事严谨踏实又认真,才让她由衷地感到丈夫的肩膀是可以被依靠的。可是,她听不得邻居们的闲言碎语啊。

亨多福察觉出了妻子的不快,等冬梅冷静下来,他跟她推心置腹地说道理。他说自从来上海这些年,他一直在找寻一个答案:中国人的家庭观念为什么这么浓?他找到了,这种只属于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与生俱来,令他着迷崇拜,他也享受着家有妻儿的幸福和安宁。他同时也发现,小区里的家家户户虽然家门紧闭,可一旦邻里之间有什么事需要帮助,大家都不会推诿。如今他们家也成为小区里的一份子,他为小区打扫环境,自己住着舒适,大家也会舒心,这样每天心情都会很好的。

亨多福的诚意打动了冬梅,她明白了丈夫其实是在履行另一种责任和义务,那是他心目中的家庭观念啊。



Part.3


从自家楼道平台开始整理打扫后,亨多福就再没停过手,不仅不收手,他还把清理的内容扩展了:从楼里到楼外,从走道到绿地,从平台到死角……中虹佳园共有25幢6层楼房,亨多福从1号到25号,一幢又一幢、一层又一层地“愚公移山”,一幢也没落下。

一天又一天,无论刮风下雨、高温酷暑,亨多福清晨六七点就离家整治“脏乱差”去了,一直要干到傍晚四五点钟才收工,平均十小时的工作量是没有一分钱津贴的,整理的面积更是惊人,高达两万多平方米……

渐渐地,小区居民对这位天天上岗的老外习以为常了,人们看待亨多福的目光也有了变化:从惊诧到友好到赞赏,直到两个多月后的一天,一位居民主动帮亨多福将整理出来的垃圾一起抬出去扔进垃圾箱。




两个月,60多天,这是第一位帮忙的邻居。两人配合时没有对话,但行动就是最真实的语言,亨多福感觉到了实实在在的支持,这段时光的劳累仿佛刹那间烟消云散,他浑身增添了无穷的动力。

那晚回家后,亨多福非常兴奋,他对冬梅说:“以前我经常看到一些居民随手就把垃圾丢在路上、扔进绿化带里,还有的高空抛物。现在,这种坏习惯一点点减少了,因为每个人都喜欢干净整洁的居住环境。冬梅,你相信吗?今天有一个人来帮助我,明天、后天就会有一群人来帮我,我相信今后一定会有更多人来共同维护我们小区的。”

一个人做好事,坚持一周、一月容易,但是亨多福却是一年又一年地坚持,40度的高温季节、刺骨的寒风侵袭、身上满是蚊虫叮咬以及被树枝、刺藤刮破后的血痕累累,他照样一丝不苟,不会乱了他的“工作法”,也不会影响他每天安排的清理侧重点……



人心都是肉长的,亨多福为小区无偿奉献让居民们感动——想随手抛物的,看到干干净净的平台,伸到窗台外的那只手缩回来了;随手扔烟头的,突然发现你扔他捡,而且还是一个老外跟在你的屁股后面俯身捡拾,不由自主地红了脸;在绿地里乱停车的车主有一天突然发现原先光秃秃的泥地多了一层绿草坪,谁忍心让车轮无情碾压过这绿色的生命?

榜样的力量并非高不可攀,一个“洋愚公”就是用他的行动在诠释为建设上海这座文明城市可以从寻常小事做起。是的,亨多福做的是添砖加瓦的寻常事,但难能可贵的是他的恒心和决心。

那段日子,不断有为亨多福抱不平的“申诉”灌进了中虹佳园居委会书记丁萍华的耳朵里,他们问丁书记,这么个好人你们不宣传,那还有什么人是值得宣传的?

说实话,亨多福为小区做的好事,丁书记早就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她心里十分清楚,这种无私的精神正是我们这个社会需要倡导和发扬的。可是,理智又告诉她,再等等,再等等!她需要观察这个老外究竟是心血来潮,还是真心要改变小区“脏乱差”的面貌。她担心亨多福有自己的工作,他为小区清理环境利用的纯粹是业余时间啊。



丁书记心里其实还有另外的顾虑:中虹佳园是个动迁安置小区,除了土生土长的当地农民,再就是从市区动迁来的居民。当时看到小区环境不如人意,居委干部们也曾一次次地做工作,然而,有人一句话就呛住了她们的规劝:“我们从市中心搬到乡下头,不就是让我们来种菜的吗?”

现在,类似的话语消失了,她转而听到居民讲得最多的是:“我们现在的环境可以和商品房小区媲美了!”她也亲眼见到居民们对这位吃着自己饭干大家事的亨多福无比尊重,亨多福成了中虹佳园的名人,人人都认识他。老年人不会说英语,但丝毫不影响他们打招呼:“亨多福,good!”立刻,大拇指也竖了起来。由衷的赞赏是没有国界的,是流入到心底的温泉。


上海是个海纳百川的大家庭,是片热土,是个舞台。在这个大舞台上,“亨多福们”可以尽情地融入其中,为上海添彩增色,这座城市也从不淡忘那些为上海做出了贡献的外籍友人。

今天,亨多福的作为已被越来越多的市民熟悉、赞赏,他也因此荣获了“浦东2017年度上海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好人好事(十佳)”、2017年度“上海市文明志愿者”、2017年度“浦东好人”等称号。“亨多福志愿者工作室”也在日前成立,由一花独放到百花齐开。

对亨多福来说,荣誉即动力,他说:“我身体很好,我会一直干下去,让人们生活在美好的环境之中,换来好心情!”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亨多福朴实的话语中延续着这个理念。


沪公网安备 31011502020091号

沪ICP备11043936号-3

© 2001-2024 版权所有 上海浦东新区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 上海市浦东新区志愿者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