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浦东志愿者家园!

用户登录| 用户注册

内容下一篇><返回><上一篇

浦东新区2014年度十佳志愿服务集体——高桥镇绒绣传习所志愿服务队
来源:    编辑:志愿者家园网    发布时间:2015-03-19

为了更好地传承、发扬高桥绒绣文化,一些高桥社区居民和爱好绒绣技艺的非遗传承人组成志愿者服务队,该团队成员达30多人。

2012 年开办的绒绣传习所,为居民提供学习非遗工艺的机会,目前已经开班五期,招收学员100 多人。志愿者编写了《上海绒绣教材》,并积极筹备开通“高桥绒绣”微博,以扩大绒绣知识的影响面。近年来,高桥绒绣传习志愿服务队还先后走入上海女子监狱、上海滨江森林公园等处进行公益宣讲,让更多的市民了解浦东这一非遗文化。


绒绣是高桥镇一项传统民间技艺。如今,这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失传的尴尬。为了更好地传承高桥这一文化遗产,一些高桥社区居民和爱好绒绣技艺的非遗传承人组成了志愿者服务队,并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活动。

近年来,高桥镇斥资600 多万元,在高桥老街建造了“高桥绒绣馆”。绒绣馆集展示、制作、销售、保护和传承五大功能于一体,免费向游人开放。馆内艺术展品150 多幅,其中不少艺术精品典雅大方,艺术精湛,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在此基础上,高桥镇成立了上海绒绣高桥传习所,举办绒绣技艺传习班,推出了技能培训课程。此外,在普通中小学还开设了绒绣第二课堂,培养绒绣技艺接班人。一方面,绒绣传承人可以通过教学平台将自己的专业知识进行传授,另一方面让更多的市民学习、了解绒绣这个国家级瑰宝的魅力,更好的传承和保护此项优秀技艺。据悉,传习所在举办普及培训班的基础上,还计划举办提高班。

上海绒绣高桥传习所,既有二十多岁的年轻白领,也有六十多岁的退休老人。第一批学员在为期三个月的绒绣技艺学习中,通晓了绒绣入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初步掌握常用针法和完成一般日用品和工艺品的制作工艺流程。其主要成果有:

一是培养了一批绒绣技艺的传承人。

浦东高桥镇在上海率先开办绒绣馆、成立绒绣传习所,开设技艺传习班。学员在绒绣非物质文化传承人、绒绣大师的悉心指导下,已经掌握了高桥绒绣的基本技术技巧,能够绣制一般的作品,还获得了结业证书。七位传承老师放弃双休日休息,在高温期间不计报酬,毫无怨言,手把手地从基本功教起。其中三位老师家住川沙,路途较远,轮到上课时间她们早早出发,从未迟到早退,耽误教学,表现了崇高的师德师风。

许玉红女士是绒绣传习志愿服务队负责人。她积极组织服务队做好传习所的各项培训和计划安排工作,还担任了现场讲解的主要任务。由于她的精心策划,传习所的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生气勃勃。许玉红身体力行,广泛搜集资料,结合实际精心备课。由于对课程内容烂熟于心,每次上课她都不用讲稿,而且十分投入,声情并茂,经常站着讲一个多小时,连一口水都顾不得喝,对学员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金雯是个年轻的教师,她师承上海绒绣大师高婉玉的学生谢红仙老师,系统学习了绒绣的知识和技艺,多年来致力于绒绣的创新和传承。2010 6 月,她获批为浦东新区级“上海绒绣代表性传承人”;2012 年受聘担任上海绒绣高桥传习所辅导老师;2014 年受聘在高桥绒绣馆艺术品工作室创作绒绣艺术品;还在上海市育民中学担任绒绣拓展课程辅导老师。她认真教学,耐心传授指导,面对面传授制样、放样、配线等技艺,深得学员好评。


在老师的影响和指导下,十多位起点不一、职业不同的本地和外来女性都能克服困难、认真学习。课内未完成的作业就主动要求带回家制作。学员邱女士学习期间老母亲有病需要照顾,但她合理安排好家务,每次都提前到达教室。所以,在结业典礼上,高桥绒绣馆艺术总监孙原丘大师代表指导老师发言时感叹:“你们把需三年才能学会的技艺,在三个多月里就基本掌握了,我实在是服了!”

由于绒绣技艺耗时较长,回报却不高,时下很多年轻人对此并不感兴趣。“为了更好地传承这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的培训班都是免费开班。从2012 年起至今,我们已举办五期。”团队负责人王老师透露:“目前已经招收学员100 多人,绝大多数是30 40 岁的社区妇女,年龄最大的60 多岁。”

二是编著《上海绒绣教材》。

2014 浦东高桥文化艺术节闭幕式上,由高桥镇绒绣传习志愿者服务队和上海理工大学继续教育学院联合编著的《上海绒绣教材》正式首发。该教材对绒绣概况、绒绣制作技艺,从保护和传承的角度进行了系统阐述。该教材旨在通过一系列浅显易学的绒绣知识介绍,提高社区居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兴趣与理解,在推广传承绒绣技艺的同时,丰富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传承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

三是绒绣技艺走进社会这个广阔天地。

近年来,高桥绒绣传习志愿服务队先后走入上海女子监狱、上海滨江森林公园等处进行公益宣讲。如高桥绒绣走进大墙活动,不仅使高桥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更广泛的推广和传承,同时也帮助上海女子监狱对服刑人员进行改造,成为监狱教育改造犯人的“新教法”。如服刑人员潘某是一个连自己名字都不会写的地道文盲,从一开始一针一线,再到简单花鸟制作,渐渐的可以独立完成一幅作品。通过这一过程,潘某与警官的距离拉近了,她迷茫时,获得了更多指引,进步时,得到了明确的激励。她坚信,刻苦钻研能实现人生的转变。类似的故事还有很多,这让绒绣传习所的志愿者觉得很有成就感。


传承、发扬高桥绒绣文化遗产,任重而道远。绒绣传习所志愿者服务队决心继续努力,让绒绣技艺发扬光大,成为中华艺术宝库中的一支奇葩。

(文/ 冯磊 宋守忠)

沪公网安备 31011502020091号

沪ICP备11043936号-3

© 2001-2024 版权所有 上海浦东新区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 上海市浦东新区志愿者协会